受験生サイト サークル紹介 学生支援ポータル 学納金サイト  [在学生・保護者専用]

2016年度秋学期第4回講演会が開催されました(中国語版)

 12月20日星期二下午,杏林大学大学院国际协力研究科召开了2016年度秋学期第4次演讲会。李岘博士(Maria L.Gee-Schweiger.PhD)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例,基于在美期间的亲身经历并同时独自拍摄完成的12集电视纪录片《飘在美国》为考证,通过对在美华人的人文环境的调查与分析,对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所产生的移民情结阐述了见解。李岘老师1992年赴美,定居美24年,从事美国教育16年,参与华文媒体工作22年,介入华人社团23年;期间通过研究华人在美160多年的发展史,出版了各种于新移民相关的书籍和杂志专栏。

 以下是对讲义概要的总结。


一、以加州为例的原由
 美国是多族裔文化,移民文化衍生出“移民情结”。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将近200年,代际的差异凸显出不同的“移民情结”。现今全美华人总数约为450万人,加州和纽约州华人人口接近美国华人总数的一半,加州占全美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加州约有125.3万人,纽约州约有57.2万人,从华人在美分布情况来讲加州具有典型代表性。
 
并且加州地区承载了华人移民的全部特点,其客观原因在于北加州旧金山是华人移民美国最早的发源地,南加州洛杉矶是华人人口最多的聚集地,南加州圣地亚哥是华人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其主观原因在于加州是李岘老师本人居住过的城市,自身的生活和研究经历使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二、华人移民美国五大群体的现状和五个历史时期
1、华人五大群体的概念
①广东香港移民、②台湾移民、③越柬寮移民、④中国大陆移民、⑤历代美国出生的华裔。

2、五个历史时期
第一时期(1850年—1899年)
 由于美国第一份华文报纸在19世纪50年代印刷出版,为有据可循,将该时期作为研究的第一时期。该时期全美华人人口总数107488人,以广东移民为主,多为劳工。当时为修加州的一条铁路多数劳工参与其中。他们99%集中在北加州旧金山,以宗亲形式聚集,但是并没有成立社团。其移民情结特点是没有归属感,也没有留美愿望,只想打工赚钱并盼望衣锦还乡。

第二时期(1900年—1949年)
 该时期全美华人人口总数为117629人,广东老移民依然占有主导地位,多数是开饭馆、洗衣店等做生意的人群,社会认同度低。这期间开始出现了知识阶层:一是华人重视教育,老广东人的后代开始接受高等教育;二是当时从中国大陆留学欧美的学生在中国时局动荡的状态下选择了定居美国。这使华人社区除了宗亲社,又出现了一些学社。随着加州铁路由北加州向南加州洛杉矶进展,华人也逐步迁移到洛杉矶。铁路竣工后,大多数华人改为经商,以唐人街(China Town)为自己生存和精神依托。这个时期宗亲社非常繁荣,学社也非常活跃,但是两者没有太多的交集。但是不论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他们都需要美国社会的认同,渴望落地生根。

第三时期(1950年—1979年)
 全美华人人口总数806040人,台湾和越柬寮华人增加,移民元素相对复杂。由于该时期中美关系恶化,中国大陆难以移民留美。大多数留学生来自于台湾。他们大多数人是国民党高管或者大商人子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有很好经济基础。这些人在美国学成之后,大多数人决定留在美国,并有能力进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工作。由于他们的高学历和专业能力,改变了华人仅仅是劳工的群体形象。无形中提升了华人的地位。由于这一时期中美断交,华人没有归属感,加之历史遗留的原因,他们在情感和政治理念上倾向于台湾政府。
 这一期间有出现了另一团体:美国移民政策是按人口配额决定每个国家一年的移民人数,而此时东南亚动荡不安,他们又不能回归祖国,所以他们纷纷以华人的身份申请进入美国。特别是在70年代末,有大量的难民涌入美国,许多都是非法移民。尽管他们的出现使华人群体复杂化,但是同时也壮大了华人社区的力量。越柬寮团体有很强烈的母国归属意识,非法与合法的移民壮大了华人社团的同时也强化了华人的认祖归宗的主体意识。

第四时期(1980年—2000年)
 全美华人人口总数2870000人,这个数字是美国官方的统计,但是实际可能更多。该时期中国大陆移民增加,多数大陆留学生赴美攻读博士硕士,他们毕业留美融入主流社会,并成立了很多大陆华人社团。高质量的人才为社团注入了新生力量,成为华人社团的主力,倾向中国大陆。其特点为留学生学成之后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求落叶归根,也不求落地生根。

第五时期(2000年—2016年)
 全美华人人口总数4500000,以中国大陆移民为主。由于高科技与网络的发达,与之前有时代性的不同,所以列为第五个时期。大陆改革开放后来美留学的人,此时已经在美国成家立业,并且有了第二代。这些第二代平均年龄已经到了读大学的年龄,或者已经完成学业进入职场。随着中国大陆的经济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不论是老移民还是新移民,大家都以华人为荣,以中国崛起为骄傲。特别是互联网时代,这一时期的移民情结特点为不求落叶归根,也不求落地生根,以“我是华人”为荣。

三、阐释移民情结的内涵
 通过对160多年的移民概况和五个历史阶段的政经人文环境的分析,比较出五大群体移民情结的异质性和趋同性。异质性在于认知、认同、归属、归类、代际上表现的不同。趋同性在于背井离乡、忍辱负重、以人为本、民族情操、人体价值上的一致。

四、当代五大群体的兴衰和移民情结的变化
 以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为例,在五大群体中,中国大陆在1990年之后成立的社团超越了其他四大群体,改变了原有社会群体的结构。截止到2013年,在82个社团中,使用普通话的已经达到了38个,所占比例为46%,其中上37个社团是大陆的超过使用国语、粤方言和英语等其他社团,反映了新移民大多数来自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学者居多,没有太多传统文化的包袱。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总结出大陆新移民多为第一代,绝少第三代;台湾移民多为第二代到第四代;广东老侨已是五代以上。人口兴衰的代际变化,必将影响到移民情结的内涵。该研究表明代际越多,移民情结越淡化。

五、对移民情结的分析
1、理性分析:三种类型的移民情结

类型1、 留守母文化的痛苦
 由于文化、社会制度和生活习惯的不同,移民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体会到了不同程度的疏离感。他们远离本土文化,但是在短时间内又很难融入主流社会,所以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下,新移民感受到的是疏远、孤独和冷漠。在异质文化的分裂对峙中,经历着“迷失”的痛苦。这种对抗异质文化的潜意识,势必强化了他们对母文化的留守心态。

类型2、摆脱对母文化的困惑
 面对强大的文化冲突,有些人永远留守在远离母文化的痛苦之中。然而更多的人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寻找着摆脱这种困扰的途径。这主要表现在知识阶层。他们希望在主流社会里摆脱“边缘人”的处境,竭力接受西方文化。特别是新移民的第二代,他们大多数人不会像父辈那样沉浸于身份迷失的痛苦之中,而是积极主动地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疏离母文化,甚至对母文化带有一些叛逆式的情绪。

类型3、依归母文化的升华
 互联网时代,许多知识阶层的新移民们,不再沉溺于对母文化的乡愁或反叛,而是将“边缘人”的劣势看做是对一种“生存优势”的探求,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构建自己新的文化认知,重新审视与生俱来的母文化与息息相关的西方文化,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受到的冲突和机遇,找寻受益于两种文化构建出来的生存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着对乡愁文化的告别和对家园文化的超越。在“个体价值”的寻求过程中,完成了自己对新文化的认同。其结果是,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向西方主流文化输送着东方文化的要素;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将西方的文明融入到古老的东方文化里。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目前能够理性地达到这种精神状态的人并不太多。

2、感性分析: 12集电视纪录片《飘在美国》
 《飘在美国》记录了居住在美国同一条街道上的四个美籍华人家庭,通过他们一年十二个月的生活状态,再现他们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融与磨擦中,如何认定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该片共分12集,每集30分钟。美国公共教育台於2005年至2007年连续播出两年,美国及加拿大许多大学图书馆收藏为“亚洲研究”的音像教材。李岘老师以编导摄兼制片人的身份,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本部影片。并获得美国亚裔文化传承奖2009年影视奖。片中记录的四个家庭包含了前述华人五大群体中的四大群体,又通过他们的社交圈,反应了主流社会与华人社团不同阶层的人对新移民的认知程度。

①朱家:本人的前夫,广东人,经香港到美国,从小学读到大学,成为美国教授后,告老还乡,选择了“落叶归根”。
②沈家:单身父亲,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台湾来美国留学,在美国安身立命后,却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如何教育三个儿子而深感困惑。
③郑家:单身母亲,八十年代从中国大陆来美国留学,女儿出生在美国,在与前夫处理女儿监护权时,在东西方文化中寻求平衡。 ④Burns家:丈夫是白人,妻子是台湾本土人。幸福的一家人却时常受到文化的挑战。一双混血儿女也时常为自己的种族归属感到困惑。

六、结语
 移民情结与移民文化是一对孪生姐妹,正视它,才能解开这个“心结”。
 作为大陆新移民的作者本人,在美国教授中文,成为教授;为华人媒体撰写文章,成为华文作家;到中国讲学,分享海外华人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成为学者;参与创立了全美文化教育基金会和美国中文作家协会,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认同和鼓励。期间经历了超越家园文化的痛苦,在两种文化中构建了“个体价值观”。在美国生活了24年间,经历过留守母文化的痛苦,告别母文化的困惑和在两种文化中依归的欣慰。这期间的付出包含了许多的人生蜕变。作为移民,遗憾永远存在,但是作为人生挑战,没有理由抱怨。

《飘在美国》片花简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1MTY5NDM4MA==.html?spm=a2hzp.8253869.0.0&from=y1.7-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2nASOemFWU

(杏林大学研究生院国际协力研究科D1姚强记录)
2017.1.10